来源 | 宿迁交通轨道微信公众号
编辑 | 许安然 审核 | 张希刚
规划范围 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含洋河新区),其中,中心城区为重点研究范围,具体根据需要统筹考虑区域范围。 规划目标 通过对宿迁交通系统及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家、省、市发展要求,明确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战略性的交通规划目标、方向及重大交通设施方案,提升宿迁的对外、城市交通体系,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通过本项目的编制,将为促进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落实,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交通系统整合,从系统上解决困扰交通系统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契合城市发展目标与建设计划,指导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等起到促进作用。 规划原则 1、区域一体化协调 宿迁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等多项重大战略叠加,规划要充分考虑通过区域交通一体化来促进宿迁优势发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2、交通与用地协同发展 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决定交通需求,影响交通系统的构成与模式,交通系统又对城市结构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强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交通引导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的特征,交通系统不仅要支撑城市发展,更要充分利用交通与用地的相互作用,引导城市发展。通过引导城市空间和功能合理布局,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和功能。 3、以人为本,绿色智慧发展 本次规划要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满足新型城镇化及交通转型发展要求,利用交通调查、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识别不同群体的出行诉求、交通特征和活动模式,从更宽视野上考虑城市交通问题的应对策略,构建高品质、绿色智慧的城市居民交通出行体系。 城市道路网规划 对现有路网结构存在主要问题进行诊断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测试评估既有路网规划的适应性。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对外联系通道及内部干线通道规划,对关键断面通道进行梳理,研究关键断面通道的建设可行性研究,结合道路运行水平,对拥堵节点与路段进行详细优化。此外,对标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求,引入完整街道设计理念,进行面向慢行友好、公交优先的路权重新分配,提出统筹红线内外的一体化街道空间设计指引,围绕生活圈构建尺度适宜的街道公共生活空间。 公共交通规划 构筑一体化、多模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规划。坚持差异化 TOD 发展的理念,实现公交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相耦合,形成不同功能的城市片区发展中心。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优化公交线网模式。以枢纽站点为核心,细化一体化衔接。研究定制公交、社区巴士等多样化、特色化的公交服务,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提高公交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枢纽体系规划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综合客运枢纽布局与优化,实现便捷高效的国内与国际通达,形成宿迁东站-宿迁站双驱动的核心枢纽地位,加强主城枢纽之间以及与洋河站、沭阳站,泗阳站,泗洪北站等交通枢纽的衔接。以便捷化换乘为目标的市内客运枢纽体系布局,提出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枢纽体系布局,加强枢纽的一体化换乘衔接体系,进一步提升绿色交通的出行比例。 近期建设计划 结合宿迁的近期发展目标,制定路网、公交、轨道、停车、慢行等多方面的近期建设计划,形成项目库,纳入政府的近期及年度行动计划中,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 深化宿迁运输机场、盐洛高速宿迁段北延、泗蚌高速北延等方案研究。 ■ 开工建设潍宿铁路,加快推进合宿铁路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 加快推进宿连高速一期、宿连航道一期、268省道、347省道等工程建设。 ■ 积极推进淮新铁路可研报批及宁宿铁路、连宿蚌铁路预可研相关工作,切实打造交通标杆工程。